绿色转型的宜昌答卷: 一座长江之城的循环经济实践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5-04-22 23:21:19





     泰亚传媒宜昌讯(菁野)在长江经济带的版图上,宜昌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答卷。作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节点城市,宜昌肩负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使命,在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型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4月16日,由中国侨联指导, 湖北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活动走进宜昌,近距离感受宜昌从磷化工产业的绿色革命到园区经济的生态转型,从固废资源的高效利用到绿色生活方式的全民实践,通过近距离观察长江大保护中的宜昌担当,真切地感受到,宜昌的循环经济实践不仅重塑了城市的经济肌理,更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宜昌样本"。
     产业涅槃:传统工业的循环化改造

     宜昌的循环经济故事始于对传统工业的绿色再造。作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宜昌曾面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产业困境。近年来,宜昌实施"关改搬转"攻坚行动,关闭沿江化工企业34家,改造升级57家,实现了化工产业从"粗放分散"向"集约高效"的华丽转身。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的转型尤为典型,通过构建"磷矿—黄磷—磷酸—磷酸盐—磷石膏—建材"的全产业链条,使磷资源利用率从不足60%提升至95%以上,每年减少磷石膏排放数百万吨。

     在产业层面,宜昌创新性地构建了"园区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体系。猇亭工业园区内,企业间形成了物料互供、能源梯级利用的共生网络;全市范围内,磷化工、建材、能源等产业构建了跨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链条。这种产业生态化改造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更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2022年,宜昌市循环经济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资源产出率较2015年提高35%,单位GDP能耗下降28.6%,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脱钩的发展新路。

     创新驱动:技术赋能资源高效利用

     在宜昌循环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一系列技术创新在提供持续动力。宜昌市政府联合高校院所和企业,建立了磷石膏综合利用、工业废水处理等技术创新联盟,攻克了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化工废水零排放等关键技术瓶颈。宜昌人福药业通过自主研发的绿色工艺技术,使原料利用率提高40%,有机溶剂回收率达99.5%;安琪酵母建成亚洲最大的酵母废水处理系统,每年回收沼气相当于1.2万吨标准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宜昌在磷石膏综合利用方面的突破。作为磷化工生产的副产物,磷石膏的堆积曾给长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宜昌通过"以用定产"政策引导,开发出磷石膏制建材、路基材料等20余种利用途径,2022年综合利用率达到6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三宁化工建设的60万吨/年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减少堆存占地150亩,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制度创新: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宜昌循环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宜昌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创新性地实施"循环经济指标"考核,将资源产出率、废弃物利用率等指标纳入县市区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

     市场机制的引入尤为关键。宜昌推行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建立"环保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循环经济领域。2021年成立的宜昌市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已帮助循环经济企业融资超过50亿元。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

     长江大保护中的宜昌担当

     宜昌的循环经济实践,在长江生态保护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宜昌市年减少废水排放3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万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长江宜昌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重现江中,滨江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这种生态效益正在转化为综合竞争优势。宜昌先后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称号,吸引了一批绿色产业项目落户。2022年,宜昌市绿色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2%,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步提升。

     面向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宜昌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磷石膏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有待突破,循环经济产业链韧性仍需增强,绿色消费理念有待进一步普及。未来,宜昌需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深化产业协同循环,加快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推动循环经济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延伸。

     宜昌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不是增长的约束,而是转型的契机;不是成本的增加,而是竞争力的源泉。这座长江之城用十余年的探索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以兼得,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能够统一。正如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所言:"循环经济是宜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长江大保护贡献更多宜昌智慧。"

     长江奔流不息,发展永无止境。宜昌的循环经济实践,正如同江水中的一朵浪花,虽小却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璀璨光芒。在这条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宜昌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定力,书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编辑:东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华媒人秭归祭屈原 华媒人秭归祭屈原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