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育获准继续担任泰国总理


来源: 界面新闻   时间:2022-10-01 21:26:17





笼罩泰国政坛一个多月的总理去留疑云终于尘埃落定。

9月30日,泰国宪法法院以6比3的投票结果裁定,总理巴育可以继续任职。法院认为,宪法中的8年任期限制是在巴育上台后才生效,该条款不能追溯适用,因此,巴育的总理任期从2017年4月6日,即现行宪章颁布之时算起。

8月份,反对派议员质疑巴育的总理任期已超过8年,要求宪法法院裁决。在裁决结果出来之前,巴育的总理职务被暂停,副总理巴威代其执政。

反对派认为巴育的任期应从他在2014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后算起,今年8月底他的任期已满8年。巴育支持者则认为应从其在2019年通过选举正式赢得总理之位算起,或者从2017年任期限制条款生效之时算起。

最终的裁决支持了巴育的立场。目前的情况是,巴育至少可以在明年的大选前继续工作。如果他在不久后的大选中再次获胜,他可以继续执政至2025年4月。泰国最迟将于2023年5月7日举行选举。

反对派认为裁决“令人失望但是符合预期”。裁决结果出炉后,反对党为泰党发表声明表示“不同意”,并坚持认为,根据宪法,在现行的2017年宪法颁布之前成立的内阁仍然是合法有效的内阁。声明还表示,裁决结果表明宪法法院是时候进行改革,以建立“适当的制衡机制”。

另一个反对党前进党对裁决表示失望。该党领袖Pita Limjaroenrat表示这是宪法法院“第三次拯救巴育”,他认为当前宪法是巴育上台后的产物,呼吁就新宪法组织一次全民公投。

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副教授Mark Cogan表示,法院最终裁决巴育任期始于2017年,这样的结果将“在政治上造成最小的损害”,并允许巴育“平稳过渡”。

美联社称,泰国司法机构,特别是宪法法院和军方是保守力量和君主制的捍卫者,早前经常作出有利于政府的裁决,因此这一结果“符合普遍预期”。

朱拉隆功大学的法律讲师Khemthong Tonsakulrungruang说,在过去十年中,人们对法院的信任已经“持续且相当一致”地下降。他在判决结果出来前表示,这种可预测性对法院的声誉不是很好。

鉴于2020年泰国曾爆发针对巴育及其政府的大规模抗议,当局担心裁决或引发新的抗议。裁决结果宣布前,法院加强了安保工作,部署了300名警察。

不过,现场的抗议人群并不多。《曼谷时报》称,当天下午约30人响应号召,在曼谷市中心举行示威,谴责裁决结果,然而,当天晚上他们就已散去。几个反政府抗议团体呼吁人们从10月1日至10月7日穿上黑色衣服,以“哀悼泰国未来的死亡”。

分析人士认为,已经逐渐平息的反政府抗议可能会再次抬头,不过预计不会达到2020年的规模。泰国乌汶大学政治学系主任Titipol Phakdeewanich表示,反对党预计不会投入太多精力进行大规模抗议动员,因为他们担心这可能为军事干预提供借口,从而引发另一场政变。所以,反对党更可能将精力投入到即将到来的大选中。

玛希隆大学政治学副教授Punchada Sirivunnabood也认为,这一裁决对明年的选举有重要影响,预计将保证巴育本人或者他的人民国家力量党(Palang Pracharat)在大选中的再次获胜。

然而从目前的人气来看,巴育可能难以获胜。在动荡的泰国政坛,几十年来已经发生了十多次政变,巴育目前已经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之一,然而民调显示他的受欢迎程度正在下降。

8月初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希望他下台,而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应该等待法院做出决定。另据9月份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局对25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只有10.5%的受访者支持巴育。

政治分析家Ken Lohatepanont说,即便两年前的大规模抗议已经平息,但是关于巴育的“不民主、较差的经济表现以及在掌权八年后的选民疲劳等”不满情绪仍然挥之不去。

另外,他的人民国家力量党面临着主要反对党为泰党的激烈争夺。为泰党由巴育的主要竞争对手、前总理他信及其家族主导。

目前,人民国家力量党尚未提名总理候选人,不过巴育本人已暗示再次竞选。

据当地媒体报道,巴育的法律顾问Wira Rojanawas透露,巴育将于10月3日正式返岗,恢复总理的全部职责,他同时敦促批评者尊重法院的判决。

裁决结果出来后,巴育本人在社交媒体上向法院表示敬意,同时表示返岗后要大力推进发展项目。他表示,在被停职的一个月里,意识到需要利用任期内的剩余时间来推动重要项目的实现,他承诺将进行大型基础设施的升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新技术迸发“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 新技术迸发“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