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受访者使用“换脸”软件不会细看隐私条款
随着“换脸”特效软件的不断涌现,人们在使用这类软件时,也开始关心自己的信息安全。通常来说,使用软件需要阅读隐私条款并授权,你会这样做吗?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8%的受访者用“换脸”软件时不会细看隐私条款,具体来说,22.0%的受访者完全不看条款内容,直接授权,42.8%的受访者会快速扫过。48.7%的受访者坦言不了解软件会收集使用的信息内容。
受访者中,00后占3.0%,90后占34.9%,80后占44.5%,70后占13.5%,60后占4.1%。男性占47.4%,女性占52.6%。
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林诺(化名)对记者说,她的朋友圈里有很多人分享了自己使用“换脸”特效软件后的视频,于是她也跟风体验了一下。“我在使用时,并没有仔细看隐私条款,感觉现在用个软件都会有条款,你如果不点同意就没法用。所以就下意识地点了同意,具体内容是什么根本不知道”。
在北京工作的90后万芳(化名)虽然没有用过“换脸”特效软件,但她表示自己在使用同类型的一些软件时,会比较仔细地看需要授权的内容,“比如有的软件可能只需用它拍照,暂时用不到录音,我不会一下子全部授权,会等到日后需要时再授权”。
调查中,64.8%的受访者坦言使用“换脸”特效软件时,不会仔细看隐私条款,具体来说,42.8%的受访者会快速扫过隐私条款,22.0%的受访者完全不看内容,直接授权。只有35.2%的受访者会仔细看内容。
在四川上大学的曹菲(化名)发现,不光是“换脸”特效软件,现在想使用哪一款App基本都要授权,“虽然会有条款,但我很少会仔细看,就算看了,多半也是看不明白的。如果条款有什么问题,除非是懂这个的,普通人估计很难看出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指出,目前此类App用户条款的声明一般都非常冗长,与之前PC端大屏阅读相比,手机端阅读局限在小屏之内,条款阅读更加麻烦,因此用户通常没有耐心读完就选择了“同意接受”,“知情同意”原则形同虚设。“对此,我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做法,由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对此类App隐私声明的格式进行规范,甚至可以给出隐私声明内容的标准或范本,更加具体、有针对性地规范隐私条款声明”。
调查中,51.3%的受访者称了解“换脸”特效软件会收集使用的信息内容,48.7%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
在万芳看来,现在很多软件的隐私条款都非常长,术语非常多,用户甚至都没有时间和精力读完,更不用说理解意思了。她希望可以对软件的隐私条款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虽然说需要用户授权,但是你不授权你就不能用,这种授权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林诺说。
周庆山分析,虽然目前我国已有法律、条例对保护公民隐私数据进行了规定,但是执行落实还不够彻底。“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现在还存在多头监管的局面。各部门和机构更多是从各自的管理角度条块化管理的,其管辖范围、权限等存在差异,容易出现监管重叠、监管漏洞死角和监管职责不清,乃至推诿扯皮等问题”。
他还指出,欧美等国家有专门处理隐私侵犯的投诉处理机构,但我国现在还没有足够健全的投诉受理机制,这也导致公民个人隐私受到侵害时投诉无门。
“目前许多用户在使用此类‘换脸’特效应用时,自我隐私保护意识不强,不仔细阅读用户隐私条款声明。所以一方面应该从增强用户隐私保护意识做起,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应该着手对此类问题进行监管。”周庆山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徐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