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关于中美磋商的消息,传递的不止是积极信号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2:40:38





假期还未结束,新闻匆匆而来。

大年初五傍晚,新华社发布消息。

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将于2月14日-15日在京举行

新闻不长,先把全文贴在下面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将于2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将在不久前华盛顿磋商基础上,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讨论。美方工作团队将于2月11日提前抵京。

算上标题和电头,这条消息还不到200字。

聊聊数语,能读出什么?

如果比照之前国内外的公开信息,再结合陶然笔记了解到的情况分析,这则短消息的内容并不简单。

下面说点不成熟的分析,以及一些个人体会。

首先,中美经贸磋商仍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这是个看着简单,但并不太好理解的结论。

至少从美国方面的表态来看,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据美国那边的消息,就在2月7日,特朗普总统还在对记者说,在3月1日之前不会与中国国家主席会晤。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也表态称,两国元首稍晚可能还会会晤,“但目前这种情况还很遥远”。

这个消息被市场理解为中美谈判受挫,美国股市甚至因此连跌好几天。

既然美国官方表态暧昧,市场又反应消极,为什么陶然笔记还要说磋商仍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原因很简单,从过去近一年的经验来看,在中美经贸磋商问题上,不能看美方是怎么说的,而要看是怎么做的。

就近期谈判而言,美方嘴巴上总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要”,但是身体和行动很积极。

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自去年12月1日中美元首会晤之后,特别是去年12月下旬开始,双方接触频率越来越高,美方派出的团队阵容也越来越大。

以下是从中国商务部网站上整理的一些内容:

12月19日,中美举行经贸问题副部级通话,就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沟通。

12月21日,中美双方进行副部级通话,再次就彼此共同关心的贸易平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取得新的进展。双方还讨论了下次通话和互访的有关安排。

12月27日,商务部发言人对外回应,即便现在美方处在圣诞假期,但中美经贸团队始终保持了密切沟通,磋商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按计划如期推进。

1月7日至9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举行经贸问题副部级磋商。双方积极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就共同关注的贸易问题和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为解决彼此关切问题奠定了基础。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密切联系。

1月24日,商务部对外宣布,刘鹤副总理将于1月30日至31日访美,举行中美经贸问题高级别磋商,共同推动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

上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是1月31日在华盛顿结束的。

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2月14日就要开始。

满打满算,不到半个月时间。

其实半个月都是说多了,如果考虑到路上往返时间,以及美方工作团队大年初七(2月11日)就要来京磋商,实际上真正的间隔时间恐怕也就是一周左右。

美国人没过好圣诞节,我们没过好春节。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双方的工作团队都体现出极强的勤奋、专注和专业性。

白宫发布的声明显示,2月11日抵京的美方工作团队依然是由副贸易代表格里什(Jeffrey Gerrish)领衔,成员名单与1月7日那次相比,增加了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威廉斯(Clete Willems)。

另据陶然笔记了解,美方工作团队这次来华磋商成员将近60人,比1月7日的24人,人数翻了一番还不止。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中美之间的接触频率大大提升,美方来华谈判的人数大幅度提升,工作团队磋商紧接着就是高级别磋商。

如果双方的沟通意愿都不积极,或者“剃头挑子一头热”,不会有现在这种局面。

即将举行的这次磋商,就是个积极信号。

其次,所谓“谈判时限”不过是美方设置的舆论议题,真正的要害是停止贸易战,达成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协议或谅解。

在1月31日那轮磋商之后,特朗普总统在会见刘鹤副总理时的有个表态:

“本轮美中经贸磋商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希望双方尽早达成一个伟大的协议,这对我们两个国家和世界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姆努钦财长2月中旬将率领美方经贸团队赴华同中方继续进行磋商。我期待与习近平主席早日会晤,共同见证美中就经贸问题达成协议的历史性时刻。”

这个表态也引起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大家关心的是3月1日之前,中美之间能不能就经贸问题达成协议或谅解。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也许会掉进美国“议程设置”的话语陷阱之中。

很多人被美国人设置的话题引着转圈圈,恰恰忽视了谈判另一方中国的态度。

什么意思呢?

所谓“3月1日”的概念,本质上是为中美经贸磋商提供的折冲。

真正的要害问题,不是时限,而是中美间到底能不能达成协议。

谈得好,因为技术原因3月1日来不及达成协议,那么不妨多暂缓两个月,比如到5月1日也不是不可以。

谈得不好,时间早一点也好晚一点也罢,到时候桌子一掀,该打还得接着打。

中美磋商是双边谈判,不能只看美方的态度,必须把中方的态度加进去,综合考虑,才有可能最接近事实。

中国的态度,就是我们之前反复提过无数遍的那几条。

“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态度没有变。

“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的态度没有变。

“坚持扩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态度更没有变。

了解中国这个态度,就很容易推断中国对所谓“3月1日时限”的态度。

谈得好,顺其自然就能达成协议。

谈得不好,其他的一些都无从谈起。

一切可能的前提,是停止贸易战。

第三,这场中美贸易战中我们遇到的最难问题,不是怎么对付美国人,而是如何面对我们自己。

中美这场贸易战,前前后后打了快一年了。如果从2017年8月美方启动301调查算起,是一年半的时间。

个人的最大体会是,我们在中美贸易战中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美国人,而是我们自己。

比如,因为中兴事件,让我们看清了在科技问题上面临的短板。也让我们认清了在科技发展方面,唯有通过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做强自己,别无他途。

比如,在开放问题上,我们遇到了美方诉求与改革开放既有方针相一致的地方。

对于谈判而言,这是好事,达成一致也很容易。

但是让国内的人们理解这件事,却并不容易。

要是不开放,正好落口实,你封闭,你用政策保护国内市场。

要是开放,也有人蹦出来说,你看,向美国投降了,低头了。

里外不是人。

凡此种种,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更需要我们面对自己,认清自己,想清楚我们的最大利益在哪里。

美国人挑起贸易战,有深刻的政治经济诉求,本质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

我们对付美国的挑衅,打也好,谈也好,也是在“利益”二字上做文章。

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为未来的发展争取时间空间,尽最大努力坚持既有的发展节奏,而不被贸易战干扰。

在当前局面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我所理解的最大利益。

在这个最大利益之下,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

记得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出了国家两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两个目标看着很美丽,但是要实现哪个都不容易,不可能“躺赢”。

中美贸易战,让我们更加清醒地去面对自己,其实也可以视作我们前进路上的一场“成人礼”。

只有在这场无声博弈较量中站住了,我们未来的步子,才可能走得更稳。

(微信公众号“陶然笔记”)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新技术迸发“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 新技术迸发“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