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相信中国企业家?山西乡宁给我上了一课 || 大视野


来源: 秦朔朋友圈   时间:2024-12-19 21:19:14






 

“煤老板”打造的新名片

去年这个时候,新华网的朋友约我到山西忻州市偏关县调研。我颇有所感,写了《中国穷县该怎么办?我在偏关找“偏方”》。

最近他们又约我,这一次是去临汾市的乡宁县。此地位于吕梁山南端,是沿黄节点县,面积2029平方公里,历史久,文脉厚,古迹多,风景秀,煤、铁、石灰石、紫砂陶土等储量丰富,是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

|高尚谦摄

据乡宁县统计局发布,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20.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9万人。2023年乡宁的经济总量为265亿元,人均为13.1万元(注:全国人均为8.9万元);乡宁的财政总收入为78.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执行52.8亿元。

乡宁全县政府性债务余额不多(17.2亿元),财政良性,支持了县城免费公交、12年免费教育等普惠性民生事业,很得民心。

从数据看,我略有不解的是在人均GDP和财政都不错的情况下,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28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218元)不少,也低于山西省的平均水平(30924元)。估计可能是农村常住居民占总人口55%以上,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8元)较低拉低了整体水平(注:城镇常住居民则为40962元)。目前乡宁辖5镇5乡,行政村有130个,自然村有1063个。

因为《黑神话·悟空》的带动,山西文旅今年狠狠火了一把。这次的调研主题即是:一个资源型的山区小县,如何从“挖煤矿”到“挖文化”,以文旅产业撬动转型发展?

客观看,目前乡宁的产业中,“挖煤矿”的比重还不小。2023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59家,其中煤矿15家,洗煤企业32家。但我的确看到,在传统的“优质焦煤一块炭”之外,乡宁正在努力打造“大美云丘一座山、紫砂文创一把壶、戎子干红一瓶酒”这三张文旅名片,成绩斐然。

不过最触动我的,是我发现这三张新名片的投资发展主体,基本为民企,其中打造“一座山”和“一瓶酒”的带头人,当年都是很有实力的煤老板。换句话,如果没有他们,这些新名片是不存在的。

昔日煤老板,今日成了地方向文旅转型的重要引擎,这让我有些意外。

张连水,从2003年开始投资“一座山”,打造云丘山景区,至今21年,总投资28亿元。景区先后成为国家4A和5A级旅游景区。通过景区和附近古村落的联动,文旅融合、村企共建,带动了很多农民脱贫致富。

张文泉,从2007年开始在乡宁种葡萄,打造“一瓶酒”,至今17年,建成了世界上唯一建在黄土高原上的戎子酒庄,所酿葡萄酒在国际上屡获大奖,总投资十几亿元。

坦率说,“煤老板”在我心目中不是个褒义词。如果不是亲自看了云丘山和戎子酒庄,体验了这里的一流风景、一流民宿、一流产品的品质,我大概永远不会把他们放在“企业家”之列,只会当成“企业主”。

我说一流,绝非夸耀,因为我去过很多文旅项目,住过不少民宿,我敢说云丘山康家坪古村依山而建的民宿,放在哪里都是一流。一问,原来每一栋民宿都是台湾设计师设计的,他们有很多时间住在这里,极为用心。

一直亏钱,但有了一份大事业

不过,这也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想写,是了解到,张连水的企业开发云丘山,除了2019年赚了100万,年年都亏钱。到2016、2017年,自有资金投完了,在政府支持下靠银行贷款继续干,听说还向亲戚借过钱。张文泉则对我说,戎子酒庄到现在也没盈利过。

一个投了21年,一个投了17年,一直不赚钱,还按照高标准坚持干,我肃然起敬。

不赚钱不是因为产品的原因。

像云丘山,历史上有“河汾一带第一名胜地”之美誉,山上的“塔尔坡”是老子李耳云游天下时下榻过的地方(原名榻耳坡)。云丘山村共有22个自然村,11个是千年古村落,9个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景区范围内还有16处万年冰洞群,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和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像戎子酒庄,集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生态农业观光、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发展了优质酿酒葡萄基地5800余亩,建设了世界唯一的黄土窑洞酒窖,目前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界级酿酒师、法国的让·克劳德·柏图,曾多年担任酒庄的首席酿酒师。

不赚钱,是因为做文旅,回报本就慢,不稳定性因素的干扰也多(如疫情)。一方面,投入很大,包括政府这些年也通过各种方式投入了不少;另一方面,虽然乡宁在太原、郑州、西安三小时交通圈之内,但目前人气还不够旺。随着未来交通条件越来越好(据说2028年高铁就通了),一定是能赚钱的。

我没有见到张连水,和他的儿子、在一线负责的“小张总”张恒山做了交流。他小时候就离开乡宁,到北京生活、读书、工作,2016年又回家乡跟父亲干,迄今8年,现在父亲是董事长,他是总经理。

在酒庄,在景区,在和张文泉、张恒山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种感觉自然涌起——

这山,这地,若是没有企业家们的加入,就是平淡无奇的一张纸,无人光顾。而有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空气的味道、大地的色彩好像都变了,变得有生气,有内容,有希望。

就像云丘山的那些村子,过去虽有古村落遗存,却不知如何发展,村民仅靠一些山货维持生计。2003年张连水决定开发时,进出山还没有像样的路,要走河滩。河滩受季节性洪水影响,夏天洪水一来,人就出不去,也进不来。因为闭塞,近亲结婚在所难免。人们的日子特别苦。而到了2020年、2021年,根据村委会统计,临着景区的村子,很多家都有轿车,老百姓就在景区上班,完全不用再为温饱操心。

张连水,张文泉,当年做煤老板时都很有钱,现在钱没以前多,至少现钱不多,不时还要为经营发愁。但他们有了一份值得自豪的大事业,他们的心性、气质,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不知不觉也有了深刻变化。

也许,中国有不少当年的煤老板,都在做着类似的事。有正外部性,造福消费者、造福地方、造福长远的事。这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他们的自觉。他们的转型是时代的缩影,尽管这条路并不容易。

回顾那段污染和矿难的历史

如果把张连水、张文泉们描述为天然就有宏大理想、社会责任的人,并不符合事实。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乡宁本地人。

张连水1959年生,当过9年农民,赶过毛驴车,做过会计、电工、出纳,后来做煤矿生意,开电厂,再主动转型做文旅。他曾说,“我不会汉语拼音,也认不了几千汉字,可开发旅游就要挖掘文化、传承文化,怎么办?自己就慢慢琢磨,用心研究。”

张文泉1965年出生,生于一个穷苦的九口之家,幼时以高粱面、槐树皮面、野菜粥为食,记忆中最深的就是“饿”。初中毕业他去干运输司机,后来读了函授大学,在财政、地税部门工作了5年,1997年下海创业,炼起了机焦,创办了集采煤、洗煤、焦化及城市供气、供暖、房地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他也是主动转型,扎进了葡萄酒行业。

要真正理解他们义无反顾的转型,就要回到历史,回到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尧是尧舜禹的尧,平阳即今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属冀州,冀州处九州中央,故称“中国”。春秋时晋文公称霸北方,晋国中心就在临汾一带。

虽然文明史源远流长,但有一段时间,临汾的名字更多是和污染、矿难连在一起。

临汾煤铁资源丰富且优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从最初挖煤、卖原煤,继而搞土焦、改良焦、小机焦,严重的污染与临汾GDP的腾飞齐头并进。本世纪初,焦炭的国际价格猛涨,临汾的焦炭产量猛增,相当部分还出口到国外。当时大多数焦化厂、炼铁厂都没有立项审批和环评手续,均由地方越权审批。

一时间,小铁厂、土焦炉所在之地,浓烟滚滚,废渣成堆,黄水横流。临汾又地处汾河盆地,市区地形为“两山夹一川”,污染物不易扩散。2004年,在国家环保局排出的内地十大污染城市中,临汾赫然排在首位。2004年下半年,临汾有三个县一年的二级以上天气数量分别仅有2天、4天和22天。2006年,总部在纽约的一家国际环境研究机构将临汾列入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地区之一,“出名出到国际上去了”。

更恶劣的是,2007年12月6日,临汾的洪洞县发生煤矿爆炸事故,导致105人死亡。2008年9月8日,临汾的襄汾县发生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277人死亡,6天后时任山西省长辞职,一副省长被免职。“山西省长干不干,临汾人民说了算”的段子,由此流传。

在这两起事故调查中,煤老板非法买卖炸药、雷管,非法越层越界开发,超能力超定员生产,官煤勾结等问题,触目惊心。山西一些地方的煤老板,日进斗金,一掷千金,也给这个群体打上了“花天酒地”“炫富”等标签。

2008年7月,山西开始集中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之后又进行了力度空前的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重组后,煤焦产业基本由国有大集团大公司、央企、省外大集团、地方国有骨干企业这四类企业主导,煤老板渐渐淡出。

对这场近乎“一刀切”的“国进民退”,民间至今评说不一,但历史地看,在当时那种乱象下,为政者如不痛下决心,问题可能会更严重,甚至不可收拾。

十多年来,临汾持续开展艰苦卓绝的环境保护战,“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2022年全市6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同比“五降一持平”,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10微克/立方米。

2023年临汾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9%,市域内4.3米焦炉全部关停,全市9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7.8%,同比提高22.2个百分点。

在同时代的煤老板中,张连水、张文泉属于觉悟最早的一批。他们是在大整顿之前就转型了。

张连水说,他不干煤焦而转型,“有两个原因:一是干煤矿不安全,不管怎么样,是自己承包了煤矿,工人在煤矿干受了伤,甚至个别的还送了命,总感觉到一种内疚。第二个原因就是煤矿总有挖完的时候。”张恒山说,父亲说前半生挖煤、炼焦,现在专注旅游,是一种生态补偿,而且是他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因为从他决定不干煤矿那天起,晚上睡觉就关手机了,说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

张文泉说,当年做能源,做得很大,但很多并不符合产业政策,存在一些政策性的风险。“我就决定转型,调结构,打基础,治环境,在国内国外看了很多产业,最后选了葡萄酒。第一这是个长远的产业;第二可以持续发展,可以传承;第三它属于健康产业,对心脑血管健康有好处;第四和农民联系比较紧,能帮他们发展,他们会参与和支持。我觉得这样,心会很踏实。”

关于企业家精神的一堂课

本文的主旨,不是乡宁的煤老板如何在山高路远之地打造出文旅胜景,而是希望通过具体实例,折射出企业家特质、企业家精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方面,乡宁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创业线索从哪里来?

张连水、张文泉要转型,转到哪里?他们不是圣人,拍一下脑袋就有奇思妙想。这个过程往往带有偶然性。

张文泉是天南海北跑了很多地方,偶然得知山西的黄土层十分适合种植酿酒葡萄,跑的地方越多,越觉得做葡萄酒和酒庄,是个长久生意。

张连水则是在2001年的一个会议上,听见省旅游局领导对临汾旅游局领导说了一嘴,“你们乡宁那个地方,就云丘山最有开发价值”。2003年“非典”,他天天困在家里没事干,跟家人说,“我1987年开始做煤矿,做了这十几年,公司不需要我也很赚钱,我现在太闲了。”又有钱,又很闲,突然想到旅游局领导说过的话,就上了云丘山,一看就爱上了。

敢担风险,决定干就不回头

张连水、张文泉把那么多钱投进来,说明他们一旦决定干了,就敢于承担风险。

他们也很有定力。2005、2006年,很多人找张连水去北京上海投资,他总是用一句话回答,“我张连水,发在乡宁,就要投在乡宁。”

张文泉想做葡萄酒后,去拜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一位年过六旬的资深专家,被三连问——“你是搞煤矿的,知道什么叫葡萄酒吗?葡萄酒庄前期投入很大,你有多少资金?第三,很长一个过程可能都见不到收益,你耐得住寂寞吗?”

他回答:“我不了解葡萄酒,我有一定的资金,我做酒用10年时间准备行吗?” “哪怕从头学起,我也要做一瓶世界好酒。”

企业家是这样一种人,决定干了,就要干到底,一定要干成。

先调研,先小试

当年张连水、张文泉财力雄厚,和政府签了经营权协议,但真要下手时,都很小心去调研,先小试,而不是单凭激情就大笔撒钱。

张连水在投资前,几乎走遍了云丘山,据说加起来有几千公里。2003年起步,真正投资下去是在2005年。考虑做民宿时,先请了日本设计师,发现沟通不畅,又找了台湾设计师,务求做更有把握的事。

张文泉投资前,查阅了乡宁30年的气象资料,和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多位专家合作,分析各个地块的土层酸碱度及各种有机质,专家们最后认定无论气候还是土壤,乡宁城北塬一带是酿酒葡萄的黄金生长地带。这里海拔950~1300米,光照充足,相对干旱,平均年降雨量在500~570毫米,昼夜温差在12~20℃,非常有利于糖分积累。他这才真正行动,2007年在城北塬试种植葡萄,一两年发现效果不错,这里土层厚,每层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也不一样,种葡萄可谓“根深叶茂”。于是决定修建水库、集水池、旱井,2010年大规模地进行扩展。与此同时,他还多方考察学习,逐步掌握了酿酒葡萄种植、加工、酿造等技术。

交过学费,走过弯路,受过委屈

小张总说,父亲最初对规划、设计的意识没有那么超前,走了不少弯路,花了很多冤枉钱。他不断摸索,每克服一个难关就有一点成就感,但自有资金全部投完后,又赶上疫情,要靠贷款,这个过程还是挺痛苦的。

张连水也说过,“我不后悔开发云丘山,有价值,不过原先不知道这么费劲、这么复杂。”景区居民搬迁是第一难事,首批搬迁涉及到3个村108户,旧房产评估,分类定价,面积一比一对换,漂亮的单元楼建好后,故土难离的村民却不愿意搬,说没有小院,不方便,不习惯,只能重新建设,建起成排的小院型移民新村。

张文泉决定在城北塬一带的山顶上种葡萄、办酒庄时,一开始,9个村近1000户村民有很大抵触情绪。他一边筹建基地,一边组织村民到山东、河北葡萄种植基地观摩,帮他们开眼界,并承诺由酒庄承担标准化葡萄园建园一切费用,免费送给种植户葡萄苗、架材,在前两年未挂果期间,每年每亩土地补偿农户400元。这才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企业家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张文泉建酒庄,决定在建筑设计风格中,充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周围很多人,包括专家都反对,说葡萄酒是西方文化,酒庄一定要建成欧式风格,但张文泉固执己见,觉得就应该是中国风格。酒庄的名字“戎子”也是中国元素,戎子是晋文公的母亲,乡宁人,据说是中国第一个发现葡萄酒的人,所以叫戎子酒庄,这也能体现历史的厚重感。

张连水决定投资云丘山时,煤炭价格持续走高,家里人说:“你这是把钱都烧了,扔到山里。”但他毫不动摇。

企业家也有退的念头,但永远不会付诸行动

2020年,云丘山评上了国家5A级景区。2021年春节,老张总对小张总说,我从2003到2021年,评了5A,算做成了,接下来就交到你手里了。小张总说,“我跟你的理解有一点点不一样,一个企业、一个项目的成功,首先是能盈利,然后能自主良性地运转下去,能闭环,能造血。从这个角度看,我不认为云丘山成功了。”

两人的争议中,老张总挺失落,因为别人都夸他厉害,竟然干成了一个5A景区。

疫情中,自己的“小家”在北京的小张总有些坚持不下去了,这时老张总给他鼓劲。两人有时觉得太苦了,好几次甚至想到,“要不别干了,起码云丘山做得还不错,就交给政府吧”。

这时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骨子里还是不服输,就相互鼓劲,又开始干。两人说的最多的话是,“这是老天爷对我们的考验,还没过关,还在闯关。”靠这种心理安慰,自我打把气,给对方打把气,摸爬滚打,又坚持下去,“虽然真也不知道啥时是个头,但因为越想负面情绪越多,索性就不想了,只管干就是了。”

张连水的老伴也在干。在康家坪的一处民宿中,小张总指着沙发上有着绣花的彩色垫子对我说:“是我妈做的。她就是种地,然后用植物染布,以前康家坪所有的布草都是我妈染的,后来有一些游客看见五颜六色,觉得不干净,实际是非常干净的。但为了避免客诉产生,就全部换成了标准化产品。我妈就开始做垫子了。”

有企业家,一个地方的发展就有带动力

从2012年起,云丘山党支部先后联合周围几个村党支部,成立了中共关王庙乡云丘山乡村旅游中心委员会,张连水担任党委书记,走上景区建设与乡村建设融为一体的道路。景区收入的40%是民宿和餐饮。有几百名村民直接就业,景区开发建设中也让村民承包做工程,常年在景区从事建设的周边村民越来越多。云丘山村3300多人口,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1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3万多元。

张文泉的戎子酒庄建立前,这里的土地种植粮食,每亩收入为六七百元。戎子酒庄以“酒庄+合作社+农民”的方式,与农民签订订单式收购合同,动员帮助他们种葡萄,一亩能收入7000元。

酒庄发展中,积极组建并利用葡萄种植专业农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就业基地等方式,对种植户进行科学种植技术、园区管理、晋文化、农民文化培训,减轻了当地劳力外出务工和“三留”人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的压力,很多农民重新走上了种植业的道路……。

过去,这里的人外出打工;现在,外村人来这里打季节工,葡萄已成为农民的“摇钱树”。

结语

在乡宁,我看到的每一张文旅名片(包括紫砂小镇),背后都有一条漫长的路。现在也不能说已经走完了。

|紫砂小镇

但我还是为他们的所为感动。

现在,让我说出几句很想说的话,作为结语:

 

1、有企业家,和没有企业家,是绝对不一样的。
2、企业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企业家是万万不能的。
3、凡是需要用企业家精神才能做成的事,都很不容易,但企业家就是要去做难而正确的,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正面作用的事。

 

事虽难,做必成。走大道,终必成。

为什么一定要相信中国企业家?

我在乡宁想到的答案是,因为他们朴实,他们有进取心和韧性,他们能自我超越,他们爱脚下的土地。他们未必在任何时候的任何情况下做得都是对的、好的,但相信他们,选择他们,支持和鼓励他们,一定是所有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困难形势下的正确选择。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