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梆子 又吟新唱
——写在首届蒲剧艺术周开幕之际
备受关注的首届蒲剧艺术周盛大开幕。
这是一份特殊的答卷,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为契机,新时代山西文艺院团改革再赋新篇章;
这是人民之福祉,深受传统戏曲浸润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对美好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再增获得感;
这是蒲剧之高光时刻,古老的蒲州梆子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又吟新唱……
2021年以来,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在运城挂牌成立为标志,蒲剧事业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纪元。
改革,心怀“国之大者”
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百花园中扎根民间土壤最深、绽放最瑰丽的那一朵。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曾经脍炙人口的传统戏曲开始变得“老龄化”,发展举步维艰。蒲州梆子也不例外。
“阵地作用尚待加强,创作生产能力上不匹配,生机活力还未充分激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认识到“不行”,就是“行”的开始!
振兴戏曲文化,振兴蒲州梆子!“时”与“势”越来越有利。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戏曲文化,并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
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山西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工作方案》的推出,不断吹响传统戏曲改革发展的集结号。
2020年5月27日,市委书记丁小强深入3家市属文艺院团,就创作演出、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下基层演出、待遇收入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我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此后一段时间里,市委先后召开市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专题会、市委编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在确定改革方向、改革路径、改革实施过程中,市委书记丁小强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设计、亲自制定路线图,先后15次指导推进改革,并安排市委编办就此项改革专题向省委编办汇报沟通了6次,最终实现了“院校合一”改革一步到位。
当年年底,在深化市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市委将市文旅局所属的运城市蒲剧艺术研究所(原市蒲剧团)、运城市蒲剧教育培训研究所(原市青年蒲剧团)、运城市蒲剧音乐舞蹈研究所(原市文工团)和市教育局所属的市文化艺术学校4个事业单位“院团合一”,挂牌成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进一步明确该院“蒲剧艺术创作生产的引领者和推动者”的功能定位。
这也是全省范围内最为彻底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成功案例,为蒲剧文化艺术发展赋予新的生机。
心怀“国之大者”,改革不止步。事业单位因事业而生,改革必须以事业为上。以新成立的山西省蒲剧艺术院为支撑,市委、市政府对蒲剧事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送出的政策、资金“大礼包”接二连三:
——工资待遇方面,过去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金财政仅保证60%的差额财政编制的人员,享受到全额财政人员待遇,全院290多名在职员工已基本完成财政补助全覆盖。
——人员编制方面,一改长期以来的“只减不增”,通过编办定编、财政定补,确定150个编制。
——人才政策方面,对蒲剧特殊行当急缺人才和优秀人才,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社局支持,特事特办。截至目前,1名蒲剧优秀人才调入省蒲剧艺术院,4名国家一级演员享受财政编制,10名“小梅花奖”获得者转入财政补助编制。
——经费保障方面,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每年拨付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省蒲剧艺术院的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
与“真金白银”形影不离的,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的关怀。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3次到蒲剧艺术院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具体困难。
今年5月12日,市长储祥好深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仔细询问剧院的改革发展、剧目创作和经营管理等情况,并强调,要借鉴先进地区院团改革的成熟经验,深化内部改革,创新运作方式,打造精品力作,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天时地利人和。站在“时”与“势”最佳坐标的蒲州梆子,定当奋楫笃行、弄潮扬帆……
重塑,无愧“时代担当”
今年4月,就开展《永乐宫纪事》全国线下巡演活动,省蒲剧艺术院与北京保利国际剧院舞台剧签订合作协议。
“在全省地级城市里,我们是唯一和保利剧院开展合作的文化团体。跻身这样的国际院线,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省蒲剧艺术院市场开发中心主任裴鸣激动地说,“巡演期间,保利剧院为演员提供吃住条件,并按照省级标准额外支付演出费用,真是一举多得。”
《永乐宫纪事》是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市委宣传部,芮城县委、县政府和省蒲剧艺术院联合创作,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舞台剧。省蒲剧艺术院挂牌后,充分发挥重组后的综合优势,以独具特色的艺术视角,在对剧本进行提升改造的同时,创造性地将蒲剧、歌剧、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使其艺术水准实现突破性飞跃,并借助“省”字头院校的优势,实现了和保利剧院合作的“撑杆一跃”。
重塑再造,不是简单的“拉郎配”式生硬的“物理组合”,而是要通过深度融合催生生动的“化学反应”。按照推进教学、研究、创作、演出一体协同改革的方向,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推出了一揽子“重塑行动”:
在职能配置上,将蒲剧艺术科研院所、演出团体、学校教学、技能培训融为一体,形成教学、科研、演出“一条龙”,打通人才培养、艺术生产、文化创新各个环节;
在内设机构上,专门设置了蒲剧艺术研究室、艺术创作室、市场开发服务中心3个内设机构,为教学业务机构、演出团体提供技术支撑及优秀剧本服务,形成了集“教学、研究、创作、演出、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架构;
在资源共享上,学生、演职人员可以共同使用学习、训练、演出场地及器材,还建立岗位交流机制,鼓励教师上舞台、优秀演职人员上讲台,实现了优秀人才资源共享。如此,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平台,又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渠道。截至目前,省蒲剧艺术院在校生604人,仅去年戏曲招生就达到67人……
重塑后的3个演出团借势登高,精品创作更是捷报频传:
为弘扬关公忠义精神,擦亮“关公”文化旅游名片,新编创作历史剧《忠义千秋》和《永乐宫纪事》,一并被列入山西省重点扶持剧目;
根据河东真人真事新创的红色题材剧目《党旗飘飘》,向党的100周年华诞献礼,在其基础上改版升级的红色现代蒲剧《中条山上党旗红》,在“山西运城第32届关公文化旅游节”期间倾情上演;
复排经典历史剧目、小梅花版《西厢记》,已正式对外演出。
特别是,由运城市音乐家协会民族乐团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联袂合作,潜心打造的大型历史民族交响乐作品《关公颂》,2020年12月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被认为“在民族交响乐方面,填补了关公题材一个空白”。其姊妹篇《龙门颂》,也将于8月底亮相,并将在即将召开的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和关公文化艺术节上专场演出……
源源不断、别出心裁的精品剧目深受广大群众赞誉,彰显出这个新生文艺团体的蓬勃生机。
“品牌就是政策高地,品牌就是资金洼地。我们积极探索剧目股份制、项目制等灵活方式,争取各级各方面支持。”省蒲剧艺术院党委书记王志凯说,“为了更好普及蒲剧文化,我们还编撰校本教材《蒲剧音乐》,已经完成初稿,报有关部门审批后正式出版发行。”
调机构就是活机制,优职能就是兴事业。随着文艺院团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蒲剧事业跑出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加速度。逆势竞进的“蒲剧现象”,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
改革的力度,就是发展的速度!
雄起,站稳“人民立场”
梆子声声入耳,锣钹锵锵撩人。当板胡拉起,唱念做打、生旦净丑,色彩感十足的扮相搭配高亢激昂、音韵优美的曲调,让人们不禁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今年1月28日,我市首次举办的企业家新春团拜会上,由省蒲剧艺术院60多位演员共同出演,以强大阵容、精湛表演令观众叹为观止。
“之前,为承办这类大型活动,各个团常常是台上掰手腕、台下使暗劲。但即使拿到项目,由于单个团体力量有限,也都是勉强支撑。要么演出形式单一,要么人员七拼八凑,形不成完整流畅的节目体系。”省蒲剧艺术院副院长范剑青说,“重组之后,由‘单打独斗’‘散兵游勇’成为坚甲利兵的‘天团’,不仅工作效率大为改观,还丰富了节目形式,重磅推出戏歌、戏舞等新类型。”
当天的团拜会上,由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原唱歌曲改编而来的压轴节目《领航》,以蒲剧戏歌的表演形式惊艳亮相。领衔主演,省蒲剧艺术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菊兰,将经典唱段与当代戏曲相结合,精彩演绎的全新视听盛宴,让台下观众大快朵颐,也深切感受到这支蒲乡“晋”旅的别样风采。
以省蒲剧艺术院挂牌为契机,全市蒲剧文化团体的这次“大洗牌”,使得各个演出团体突破自身界限,打破条块分割,“攥指成拳”办大事,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更大担当。2021年7月的运城市委庆祝建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9月的运城市农民丰收节开幕式,10月的第六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开幕式,11月初的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演出活动……15场大型专题文艺演出活动中,省蒲剧艺术院以精到的策划、精湛的表演频频亮相、大放异彩,在服务市委中心工作、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屡显担当!
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服务群众。各演出团组织“红梅报春”“群星争艳”“经典传承”“空中蒲苑”等网络直播,在线观看累积超过200万人
次;开展“戏曲文化惠民”演出超过300余场,服务观众达50万人;推出“蒲景苑”周末百姓剧场,已先后演出50场,群众达1.3万人……
特别是,着眼培养受众,省蒲剧艺术院争取市级资金50万元,成功开展2021年度“戏曲进校园”活动,深入到县(市、区)共26所学校进行演出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对蒲剧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艺术为了大众,也必将属于大众。得益于一流的发展生态,遍布街头巷尾、广场游园的“地摊戏”方兴未艾。成立于2016年的运城剧协戏迷协会,在全市13个县(市、区)都设有分协会,成员人数均在200人以上。同时,在相邻的临汾、三门峡、渭南也设立了分会。平时,大家在一起自得其乐;特殊时间节点,则相约去敬老院等公益机构进行义演,甚至自费排演本戏……
“尤为可喜的是,戏迷年龄日趋年轻化,之前协会成员中青少年仅占两成,目前已达到四成甚至过半,平均年龄也下降10岁左右。”运城剧协戏迷协会会长邵雪爱激动地说,“拥有了青年,就拥有了未来!”
是的,蒲剧不老,蒲剧正青春!人们相信,随着省蒲剧艺术院新校区建设的推进以及其升格专科性艺术院校的步伐提速,蒲剧艺术的未来将更加可圈可点、值得期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