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中华黄河故事|西阴文化的历史路径与璀璨遗存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2-06-03 16:33:33





  ▲陶釜,仰韶中期,运城市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口径15.5厘米、肩径26.4厘米、高7.6厘米,灰陶。方唇,敛口,折肩略耸,圜底,肩部有数周弦纹。

  作为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地理坐标,更是新时代文博考古工作者的精神灯塔,也成为更多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探寻未知、揭示本源,不断迈向“诗和远方”的文化图腾。

  西阴文化距今约6000年至5200年,发源于晋陕豫交界处,是黄河流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作为中国文明的滥觞,无疑是史前满天星斗的漫漫长夜里最耀眼的一颗启明星。

  ▲红陶瓮,仰韶中期,运城市夏县西阴村采集。口径19.8厘米、底径15厘米、高26.2厘米,红陶。厚圆唇,敛口,鼓肩,收腹,素面,磨光。西阴村遗址发现的陶瓮以灰陶为主,红陶、红褐陶偶见。

  它形成之后,以花卉纹彩陶为传播媒介,掀起了中国史前第一次壮阔的文化浪潮,以晋南、豫西和关中平原地区为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扩张,几乎辐射到了大半个中国;直接导致了距今5200年的西阴时代晚期,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红山文化的空前繁荣,人类东方升起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陶瓮,仰韶中期,运城市夏县西阴遗址出土。口径22.4厘米、肩径36厘米,残高29.8厘米,灰陶。厚圆唇,敛口,鼓肩,收腹,素面,磨光。

 

中西合作发掘西阴

 

  1926年2月5日到3月26日,从西方留学回来的李济、袁复礼依据古史记载在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3月24日发现了西阴村遗址,之后清华大学与美国弗利尔艺术陈列馆合作决定发掘西阴村遗址。1926年10月15日,当李济、袁复礼再次踏入西阴村遗址,定好基点、布方,接着挖起第一锹土的时候,这短暂的片刻成为历史的永恒。西阴,是为增进知识的考古,筚路蓝缕,恩泽后学,百载伟绩,由此奠基……

  ▲冠耳盆,仰韶中期,运城市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口径40.4厘米、底径25.2厘米、高22.4厘米,灰陶。敞口,尖圆唇,腹较深,上腹部有对称鸡冠耳。

 

彩陶蚕茧成就西阴

 

  西阴所在的晋陕盆地带是全国十大盆地之一,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水源充足,是理想的定居之地。公元前4000年东亚季风南撤,黄河流域发生显著气候变化,更加适宜多种农作物栽培;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蚕桑业的兴起以及花卉纹彩陶的传播,为史前人口增长和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物质基础。西阴先民们在环壕村落里生活,烧荒种植收获,采集捕鱼狩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迎接即将开启文明之门的时刻……

  ▲彩陶盆,仰韶早期,运城市芮城县东庄村采集,口径37.2厘米、高17厘米。

 

文明曙光源发西阴

 

  西阴文化时期,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阴山的广袤区域,西阴文化与周边同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以晋陕豫交界区为中心的“重瓣花朵”式早期中国文化格局。苏秉琦先生曾用“华山玫瑰燕山龙”的诗句来描绘西阴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西阴作为文化融合的时代,兼容并蓄,激昂江河,千年文明,由此而生……

  ▲彩陶盆,仰韶中期,运城市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口径35厘米,腹径33厘米、底径14厘米、高15.3厘米,红陶,口沿饰由弧边三角和弧线构成的勾叶纹间以圆点纹。

 

  ▲石雕蚕蛹,仰韶早期。运城市夏县师村遗址出土,长约3厘米,宽约1.3厘米,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发掘。

  ▲1926年西阴村发掘现场(资料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