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中华戏曲的先声


来源: 运城新闻网   时间:2022-02-17 17:40:37






蒲剧:中华戏曲的先声

赵瞻国

  依据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学界研究,蒲剧是中华戏曲的先声,河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摇篮。

  蒲剧历史上曾称蒲州梆子、南路梆子、山西梆子、山陕梆子、同州梆子、乱弹、老秦腔,因起源于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为山西四大梆子的母本,是中国北方梆子戏的鼻祖。蒲剧萌发于唐宋,兴起于元明,肇端于晋南,流行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繁盛时遍及黄河流域。

蒲剧名家武俊英剧照

蒲剧的流变

  上古音乐尚无规范的节拍。魏晋时宋纤善击节,始制为拍。后经民间艺人打磨实践,引用更夫梆子加入戏乐,用梆子打击掌控配乐节奏,演奏时以梆为板,形成了梆子戏打击节拍。后又吸纳杂剧等乐器中的锣鼓、笛子、胡琴,金代渐形成梆子板腔体,催生了新剧种蒲州梆子。梆子就地取材于遍布河东的枣木梨木。司马迁《史记》载“安邑千树枣”,为蒲州梆子的出世提供了丰富材质。金代河东梆子戏兴起,又与锣鼓等音乐融合,奠定了蒲州梆子高亢激越震撼心灵的音韵特质。

      

  蒲剧的流变,由宋金间的“铙鼓腔”亦即锣鼓杂戏,到金元的“弦索腔”亦即北曲杂戏,至元明间梆子腔亦即梆子杂戏。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是与当时的南戏文相对称。

  杂剧最早出现在宋金时期的北方晋南,如宋锣鼓杂剧。杂剧经宋辽金的演进完善,到元代渐趋于成熟。南戏文出现稍晚些。金人占据北方,一些优伶南渡,将戏剧文化带到南方,影响助推南戏形成,南方南宋以后才有戏文。

  景梅九论及中华戏曲起源时,举例《关公斩蚩尤》提出,中华戏曲源于河东宋代锣鼓杂戏。他认为:“研究中国戏曲不可不知至赵宋而有锣鼓杂剧出现。其始也则自晋南。盖真宗时潞解盐池忽告干涸,民甚苦之。真宗于某岁四月初一,咨问群臣。王钦若以‘昔黄帝斩蚩尤,骨血化卤,聚解梁条山下为盐。今闻蚩尤游魂作乱,宜诏令当值神剪灭,盐卤可变’。斯日适逢关羽当值,遂率兵歼尤。关兵以皀叶为标,蒲人亦皆佩皀叶,击锣鼓助阵,乃得一鼓荡平,盐卤复涌。有好事者遂以《关公斩蚩尤》为戏,称锣鼓杂剧。此亦梨园遗响也。”景梅九还补充说明,宋元杂剧是唐代梨园戏曲文化的传承演进。

      

  基本定型后的梆子腔,与皮黄腔、昆腔、高腔,并称为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据相关资料,金院本中就有剧目《串梆子》,表明那时梆子腔已经有艺人串演了。蒲剧即为梆子腔的先声,乡人呼为蒲梆子、乱弹。

  蒲剧是中国梆子腔系的母本。蒲剧老艺人杨登云(杨老六)说:“蒲剧是远在昆腔和各种地方戏之前就在了。”现代学人杨绍萱在延安时就说:“蒲州梆子是北剧中最古老者”。墨遗萍总结道:“蒲剧集山、陕、豫三角地带民歌之总大成者”。简言之,蒲剧,亦即三角地带以蒲州为中心的民间歌舞之集大成者,是梆子腔的源头,也是大河东文化史上戏曲艺术的经典成就。

  蒲剧早期的剧目创作主要是,一根据评书故事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来;二改编移植其他剧种剧目,尤其是元杂剧,诸如《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单刀会》。蒲剧也改编移植稍晚的南戏昆曲、弋阳腔等剧本。清代戏剧行界以蒲州梆子剧本为范本,蒲剧剧目极为丰富。

中国北方梆子腔的先声

  蒲剧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北方梆子腔的先声,是因其继承了宋元杂剧诸宫调。而诸宫调的产生地就在大河东一带,使它近水楼台先得月,故能直接承接开创梆子戏的先河。这是一种戏曲艺术的突破转化创新,蒲州梆子,正是由唐法曲、宋孔三传、元关汉卿直接传承下来的。河东成为诸宫调的诞生地、中华古老戏曲文化的故乡,则是由于这里最早叫“中国”,是中华历史文化发祥地等因素促成的。

  蒲州梆子继承了北杂剧慷慨激昂的音乐风格,将北杂剧部分曲牌唱腔、过场音乐融汇吸纳并借鉴发展,融入创新蒲剧音乐,例如喜庆迎送、君臣临殿、过场过门、唢呐演奏等。戏文演唱突破了诸宫调曲牌体(词牌体)套曲连唱,而是采用适合大众的上下语体口语化的唱词,在大众语言的影响下逐渐成熟,走向平民化,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长于编演忠孝节义故事,突显高台引导、社会教化的价值取向社会功能。清嘉庆时学者焦循《花部农谭》评价蒲州梆子:“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蒲剧善于创新运用特技表演,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情,即使过场戏、情节戏,也是精雕细刻,发挥技艺绝活,将其演绎成为经典。诸如王存才的《挂画》,阎逢春的《跑城》,王秀兰的《烤火》《吃面》,景雪变的《舞担》《行车》等。蒲剧独特的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功、水袖功、跷子功、椅子功、梢子功,都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多次应邀呈献给全国观众。2018年,蒲剧《挂画》荣登央视春节戏曲晚会;2022年元旦,蒲剧《挂画》再次走上央视新年戏曲晚会。

  清乾隆年间,蒲剧先贤魏长生进京为乾隆皇帝和皇妃献艺。咸丰年间,蒲剧老艺人王来来进京演出。清光绪年,郭宝臣、祁彦子先后进京,入宫献艺,郭宝臣在京一唱就30余年。

  早在乾隆年间,蒲州梆子进京,与昆腔(昆曲)媲美争雄,这就是中国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经较量,花部蒲州梆子终以“其文直质”“其音慷慨”的优势,取代雅部昆曲王者地位,昆曲伶人争附于蒲班。

蒲剧已经走向世界

  20世纪40年代,运城、西安、绥远、延安各地的蒲剧社班,编演了《正气图》《国破家亡》《石人泪》等一批抗日剧目。

  蒲剧前辈墨遗萍,河津人,共产党员。1939年,他在延安组建延安民众剧团,1942年,更名为延安南区合作社蒲剧团,主要演员有许民智、董福盛、来喜子、李文俊、王茂林、李玉仙、苏英、武家平、王月华等,多是河东蒲剧艺人。此时始有蒲剧称谓,创编蒲剧《正气图》《石人泪》《国破家亡》《飞虎岭》《龙门记》《河神娶妻》《白袍将》《晏子治河》等20多部,主要活动在延安与周边地区,经常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王家坪军委礼堂演出。蒲剧团后随359旅开赴南泥湾,归部队编制,参加大生产,进行演出活动,后归入陕北文工团。陕甘宁边区战地服务团还前往抗日前线演出抗战蒲剧等剧目。其中《正气图》《是谁之罪》《河神娶妻》等10余部蒲剧剧本,解放初被编入《华北人民戏剧丛书》,在上海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蒲剧院团,投入革命和建设中。各地普遍成立蒲剧院团,基层业余蒲剧班子更是遍地开花。

  当代河东蒲剧工作者,在蒲剧资料收集采编、理论研究、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各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重大成果,涌现出墨遗萍、李尤白、赵乙、张峰、杨焕育、王思恭等蒲剧艺术专家学者。

  蒲剧史学家、剧作家墨遗萍,在延安出任延安南区合作社蒲剧团教师和编导。从1937年起,他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革命活报剧、表演唱等,其中蒲剧20多部,为陕甘宁边区蒲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到山西,在太原参与创办山西蒲剧学社并出任社长,又成立学社直属省大众蒲剧团,后在晋南蒲剧院等院团担任重任。特别是他对蒲剧文化史料的调研抢救、整理研究、编撰和保护作出特殊贡献。他先后编写出版《蒲剧史魂》《探源》《徽剧入晋初探》《论几个古代乡村戏台》《蒲剧音韵》《漫话古平水》等蒲剧专著,留下了宝贵的蒲剧文化资料。他还和同乡戏曲学者李尤白共同倡议建立“中国唐代梨园纪念馆”。

  有着700余年发展史的蒲剧,曾流行半个中国。至今,在河东大地,还存留大量蒲剧文化的遗址、遗迹、遗存和丰富文物,东汉百戏彩色陶瓷楼、金代墓葬戏剧壁画“西游记”“六月雪”、古戏楼戏台乐楼等。全国现存的10多座金元戏台都在晋南。

  至今,河东蒲剧走出了多位梅花奖、文华奖以及世界民族电影节大奖获得者,培养了47朵小梅花,中华蒲剧已经走向世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新技术迸发“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 新技术迸发“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