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托举“中国天眼”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1-05-05 09:04:37





  中新网北京5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我们的青春很特别,是围着‘一口锅’在转。”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姜鹏说的这口“锅”非同寻常,它是位于贵州平塘的世界级超级大科学工程——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既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也是面向全球开放的“世界巨眼”。

  从“中国天眼”之父、人民科学家南仁东1994年首次提出FAST工程构想,到2001年FAST预研究作为中科院首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立项;从2011年3月开工建设,到2016年9月落成启用;从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到2021年3月底正式向全世界开放;从2017年10月首次发现6颗新脉冲星,到目前已发现脉冲星逾340颗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数十年如一日投身喀斯特地貌的洼坑中艰辛求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团队以满腔激情的青春力量,托举起举世瞩目的“中国天眼”。

  和“中国天眼”共同成长

  “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基于FAST产生的,可以说,我的科研与工程成长都得益于FAST,是FAST培养出来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这些年能参与这样一个国之重器的项目。”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FAST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机械组组长姚蕊说,她2005年刚进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就参与FAST项目,建设期间负责馈源舱工作,通过大胆创新和尝试,将馈源舱由传统圆柱体成功转变成“钻石三角形”。

  已在FAST工作12个年头的FAST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参与了FAST从建设到调试运行的整个过程。“努力过,奋斗过,追求过,也失落过,但更多的是和FAST一起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快乐”。

  他说,在参与FAST建设过程中,自己也得到锻炼和成长,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对责任和担当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就是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并对结果负责。

  FAST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博士毕业后进入FAST工作已经15年,亲眼见证FAST从无到有、从概念变成现实的成长历程,他也成长为一名将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人才。

  “也只有像FAST这样的大型项目能够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可以接触各个领域,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极大拓展了我的视野,更增强了我在今后工作中克服一切困难的自信心。”李辉说。

  FAST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2005年作为南仁东研究生加入FAST,参与馈源支撑系统的仿真和实验研究,研究生毕业后进入FAST工程团队,先后开展多个学科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

  他说,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为FAST注入了15年的汗水和心血,同时FAST也帮助我成长,扩展知识和经验,在克服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收获信心”。

  FAST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认为,FAST团队是一支青年人占多数并发挥巨大作用的队伍,他们中的很多人伴随着FAST一起成长。FAST也是一个平台,给这些青年人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他说,现在的FAST团队正是由这些在FAST建设、调试和运行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优秀的、有担当的、有责任感的青年人组成。“作为FAST团队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

  很自豪青春在FAST燃烧

  “自己的青春在FAST这里燃烧,我觉得很自豪。”FAST中心现场运维工程师孙纯2012年硕士毕业入职FAST,2014年开始到FAST现场长期驻场,先后从事综合布线施工、FAST总控系统软硬件调试及试观测工作,2020年至今从事FAST观测计划安排工作。

  她说,从当年20多岁,到现在30多岁,自己接下来还要继续在FAST工作下去。“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参与到大国重器的建设及运维,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作为青年一代,希望我能够成为一个纽带,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FAST运维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FAST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2008年博士毕业加入FAST团队,先后完成FAST馈源支撑六塔选址、大跨度柔性六索并联机器人研制建设、动光缆研制等任务。

  他表示,这13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正是FAST团队身上有着深深的“科学情怀”,才让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在大窝凼的艰苦环境中奉献青春、坚守下去。

  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把‘中国天眼’运行好、维护好,创造更多的观测时间,让更多的天文学家能够用我们的设备,把宇宙看得更清晰,产出更多的科学成果,在世界科技创新大潮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潘高峰说。

  姚蕊称,青年人将个人的科研发展和国家需求联系一起,是个人能力和国家实力的共同成长过程。在科研的道路中,她会坚守在第一线,沉下心继续做科研,用在FAST累积的创新经验和思维方式助力更多科研突破。

  李辉则非常荣幸能加入FAST这样一个研发和创业团队,可以扎扎实实地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发展和科技水平进步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践行“回馈公众,回馈社会,回馈国家”的责任。

  孙京海认为,青年人的优势是充满好奇心、富有创造力,不畏惧失败。“好奇心使我加入FAST团队,敢于尝试自己不熟悉的技术领域;创造力弥补了经验上的不足,面对困难能够另辟蹊径,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怕失败,让我们在创造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传承南仁东献身科学精神

  在FAST团队心中,一手缔造“中国天眼”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南仁东老师是神一般的存在。

  FAST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一直保留着向南仁东汇报“我们的望远镜能跟踪了”以及南仁东生前最后回复的微信消息。他认为,南老师是FAST团队每个人的故事的起点。

  已在FAST工作12年的FAST中心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回忆说,刚来FAST报到时,南仁东老师等请他和新同事在食堂吃午饭,聊未来的工作,南老师他们都没领导的架子,让他坚定了在FAST工作的信念。

  在钱磊印象中,南老师似乎随时都在单位,他偶尔在国庆和春节假期到办公室拿书就能碰上南老师。“这个时候南老师就找我讨论些科学问题,都是他在早年间以及工程工作间隙思考的问题。多数讨论都没什么答案,不过能看到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我很有收获。另一方面,看到南老师这么努力工作,我也不敢懈怠”。

  钱磊表示,现在,青年科研人员已经逐渐接过FAST的工作,必须要尽力发光发热,为FAST出好成果、出大成果贡献力量。

  作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黄梦林2014年6月毕业后加入FAST团队,主要负责FAST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行维护。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她觉得除了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之外,还要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树立创新意识。

  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潜心钻研。“比如我们敬爱的南仁东老师,他的雕像时刻矗立在FAST综合楼门旁,透过办公室的窗户看到南老师,想着他为FAST付出毕生的心血,鼓舞着我能为FAST、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这辈子就值得了。”黄梦林说。

  甘恒谦认为,FAST团队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FAST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默默耕耘,坚持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历时20多年,攻克众多FAST建造技术难题,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现在的“中国天眼”。

  FAST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应该继续发扬南仁东精神,勇于担当,把FAST运行维护好,保持优良观测性能,产出高质量观测数据,以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

  姚蕊指出,FAST在提出之初、设计之时甚至到建设最后阶段都面临很多质疑,而这个过程中南老师坚持了20多年,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认准方向就要坚持,勇往直前。

  如今,“中国天眼”已正式投入运行并向全球开放,FAST团队青春力量后续前进目标和方向备受关注。

  孙纯透露,FAST已开发出观测项目英文申请评审系统,实现从申请、创建、安排、执行的“一条龙”服务。“我们会不断完善,希望能够为全球的天文科学家提供更好的基础服务,让FAST出更多的成果”。

  姜鹏表示,做一台好用的天文望远镜是不能忘记的初心,希望后来者们用好FAST这个设备,是未来美好的愿景。FAST团队从现在起要转换心态与角色定位,由过去的建设、调试、运维更多转变为服务,虽然中外用户“众口难调”,但FAST团队要建立公平观测机制,努力为全球科学家提供良好服务。(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