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中国关于构建宜居世界的真挚承诺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1-02-27 11:52:35





博喜文(Michael Borchmann) 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高级顾问、法学博士

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讲话获得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他2017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关于多边主义的演讲相似,此次演讲所传递的信息也引起了全球热议。气候保护主义者对此表示惊叹,甚至德国绿党也赞不绝口。

对此,彭博社新闻称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具雄心的气候保护目标。”《纽约时报》评论称:“这个让许多专家感到惊讶的宏伟目标将显著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英国广播公司表示:“这一承诺被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德意志广播电台则将习近平传递的信息视作“全球气候政策的突破”。

1994年,中国和德国签署了《环境保护合作协定》,2000年两国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环境保护联合声明——行动议程》。并且在此基础上,两国自2006年起开展了中德战略环境对话并在2010年7月发表《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对前者进行了深化和补充。十余年来,中德两国在双方环境部的牵头下建立了紧密的气候伙伴关系。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称:“自开启有关《巴黎协定》的谈判以来,中国通过国内减排、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等尝试,逐步发挥了引领作用。”

2005年,中国与欧盟建立了气候变化双边伙伴关系,这为中欧双方在相关领域的对话合作提供了更高级的政治框架。这一伙伴关系通过2010年发表的《中欧气候变化对话与合作联合声明》和2018年公布的《关于为促进海洋治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经济繁荣在海洋领域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的宣言》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此外,早在2014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中国将自2030年起逐步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这一声明为《巴黎协定》的签署奠定了基础。数月之后,李克强总理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

如果阅读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就会看出中国及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严肃态度。从整体上看,这部涉猎广泛的著作是一个负责而极具远见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方案。该书第三卷中的一章里收录了习近平主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要性的论述。其中第一篇文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就已经明确阐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习近平回顾称:“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提出了六点原则: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允许再干。这并非空话,习近平在文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指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他在文中特别强调:“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在第六条原则中,习近平将目光投向全球,体现了他对多边主义和共建未来的倡导。习近平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要共同构筑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除上述基本原则之外,这一章中还有许多宝贵的思想、方案以及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建议。因此,读过2018年发表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人不会对习近平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内容感到意外。恰恰相反,这完全符合其一贯的主张,即向水污染、空气污染乃至垃圾污染宣战,同时致力于清洁能源的发展。为了更充分的论述,不妨再提两篇文章,其一是《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其二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读罢这些明确而坚定的文章,人们就会深信不疑,中国已经果断地将保护自然资源作为其政策的核心关注点。这不是出于政治考量,而是出于其深刻的信念。(责任编辑:郭素萍)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新技术迸发“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 新技术迸发“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