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暖阳静静洒在茂密的杨树林上。78岁的依马木·麦麦提跟儿子艾斯卡尔·依马木走在林子里,拍拍这棵,看看那棵,眼里满是慈爱。
这里是柯柯牙。打开中国地图,柯柯牙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处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20世纪80年代,一场敢同黄沙争高下、不向荒漠让半分的全民植树造林“大会战”,就从这里开始。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
如今,柯柯牙的一抹翠,已经蔓延出阿克苏的连片绿,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克苏地区累计造林8885万株、518.4万亩,国土森林面积从2012年的1340万亩增至1733万亩,蹚出了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有效治沙模式,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
荒原植绿:越是艰难越向前
从乌鲁木齐出发,向南,飞越天山,连绵雪山之下,阿克苏红旗坡机场逐渐清晰。机场不远处,大片大片的果园绿意正浓,质量上乘的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就产自这里。
而在40多年前,别说冰糖心,这里连个像样的果园都没有。春天,往往是从一场沙尘暴开始的,然后,是一场又一场的风沙。“老百姓过得苦啊,常常是一碗米饭半碗沙。”跟记者回忆起这段往事,现年89岁的阿克苏地委原书记颉富平眼里泪光闪烁。
前人也不是没想过办法。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当地都曾尝试垦荒造林,最后没种活几棵,经常是“春种一片树,秋收一捆柴”。
千难万难,总要有人迎难而上。颉富平跟地委班子反复研究讨论后认为,柯柯牙是主要风沙源,拿下柯柯牙,就有可能拿下防沙治沙主动权。
当时,植树造林面临“三无一缺”——无项目支持、无工程资金、无劳动报酬、缺大型机械设备。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阿克苏发动各族干部群众自备工具、自带干粮,走进柯柯牙、扎根柯柯牙。
毫无生机的亘古荒原,沸腾了起来。
苦干不盲干,实干不蛮干。种树,先得有水。1986年4月,一支由250多人组成的修渠队伍开进柯柯牙,短短4个月硬是修成一条长16.8千米、配有505个桥涵水闸等设施的防渗渠系。如今,清冽的天山雪水依然在这条水渠流淌,一排排新疆杨如哨兵般挺立在道路两侧。
然后是地。柯柯牙的黄土在盐碱作用下坚硬如磐石,推土机来来回回也只能留下几道白印子,有的地方甚至只能通过爆破“轰开”地层。这还不够,为了让土地平起来、软下去,人们尝试抽水泡地,洒水车来回浇灌后再平推。哪知土层越来越粘,一些洒水车陷在了地里动弹不得。最终人们用铁锨、锤子一点点砸,总算完成了最初2000亩的林带平地任务。
要摆脱“年年种树年年荒,年年种树老地方”的魔咒,还有件重要的事——压碱。阿克苏各族群众和专家想了许多办法,有开沟挖渠排水压碱的,有替换农田良土的……经过多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土壤盐碱含量终于降到了适种区间。
学园艺出身的依马木·麦麦提,是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长。他深知,种树不易,养树更难。
“我就一个想法,不能把这些树给养死了。”依马木说,他和同事们吃住在造林工地,挎包里装着施工图、手电筒和馕,每天走二三十公里,忙着给林地浇水、施肥、管护。饿了,就把馕丢在渠水里泡软了吃一口;困了,就裹着棉大衣在地埂上眯一阵。
儿子艾斯卡尔·依马木说,父亲很少回家,每次回来都灰头土脸、胡须满面。“有次回来,家里的狗都不认识他了,冲着他吼。”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铆足干劲,接续奋斗。柯柯牙,完成了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绿色蝶变。1996年,柯柯牙被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列为“全球500佳境”之一。
以林养林:蹚出治荒新路子
走进温宿县柯柯牙镇英沿村的一处核桃园,记者看到,熟得裂开口的核桃青果沉甸甸挂满枝头。赵武中和木合旦·吐尔迪走在地头,查看果情。
他俩是远近闻名的“核桃兄弟”。20多年前,赵武中经朋友介绍,从四川老家来到阿克苏,免费承包了35亩荒地种核桃。起初,因为不懂技术,树苗成活率很低,加上碰到灾害天气,损失惨重。就在他打算放弃回老家时,木合旦主动借钱给他,还教他技术,帮他渡过难关。两人此后互帮互助、共同增收。
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生态林护经济林、经济林养生态林,在阿克苏地区,这是可持续防沙治荒的重要一招。
结合当地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当地政府推行以林果业为主的“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荒漠绿化造林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在防护林网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延续生态成果。
再过不久,付毅文一家承包的30亩“红富士”果园将迎来丰收。“一开始是年年种、年年死、年年补。”她告诉记者,2007年刚承包果园时,因为原土地盐碱重,要换掉土层,“每天五六十个工人忙活,光第一年就投入近百万元”。
“人不骗果树,果树就不骗人。”现在,除了果园,夫妇俩又承包了30亩林地,兼营农家乐。
从过去引进外地果树品种和技术,到如今实现苗木本地化,在科研技术人员努力下,育苗、嫁接等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助力林果业发展成为阿克苏地区优势产业。
如今,经济林已占整个柯柯牙绿化工程的86%,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性互补。截至2022年,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种植总面积达到450万亩,农民人均林果收入566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25%。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经过几十年治理,中国荒漠化防治已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探求不同良方,实践证明,柯柯牙模式行之有效。
向美而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阿克苏市龙潭湖公园房车营地里,停靠着许多来自外省的房车。昔日阿克苏人民风餐露宿斗荒漠的地方,已然变身网红露营打卡地。
在柯柯牙纪念馆,有这样一组数据:1986年至2005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完成造林15.18万亩;2006年至2012年,完成造林11.79万亩;2013年至2020年,完成造林93.29万亩。
进入新时代,阿克苏生态治理的脚步加速向前,生态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精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