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发公开信,外交部回应了!


来源: 环球时报   时间:2021-06-04 12:34:49





    近日,耿直哥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以普通中国老百姓的身份,一同在境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封中英文版的公开信,呼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美国军方的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

    在这封信中,我们列出了德特里克堡实验室的诸多问题和疑点,并指出只有对这个存放着大量对人类极为危险的病毒的实验室进行彻查,才能确保这个有着糟糕安全记录的实验室,不会成为人类下一场重大疫情的源头。更何况该实验室里的很多病毒至今还源头不明。

    今天,有记者在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也问及了此事。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则对此事给出了回应。

    公开信中英文版本

    汪文斌在6月2日中国外交部的记者会上回应说,我注意到了有关的报道,这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心声。我们也多次呼吁美方本着开放透明的态度,向国际社会澄清,德特里克堡以及美方设在全球的200多个生物实验室的真实情况。

   他说,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德特里克堡存放着埃博拉等大量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病毒,并且有着糟糕的安全记录。2004 、2008、 2011 、2015年美国媒体曾多次报道过德堡存在的大量安全隐患。比如,《今日美国报》曾报道,2001年一名德堡工作人员利用该实验室的安全漏洞,盗取了那里存放的炭疽病菌,并对他人发动生化袭击,共造成5人死亡,17人染病。报道还显示,美国很多病毒实验室也存在其他安全问题和隐患。

    汪文斌还特别提到,2019年秋季,也就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几个月,《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披露,德堡再次因为严重的隐患,一度被暂停运营。

    “美方一边大声疾呼,对他国进行调查,一边又以国家安全为由,拒不公开自家生物实验室的情况,这如何令国际社会信服呢?”,汪文斌质问道。

    另外,汪文斌还说,除了德特里克堡,美国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0多个生物实验室,很多报道称这些实验室的分布与近年来一些危险疾病和病毒,比如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等蔓延始发地的分布情况非常相似。据《今日美国报》报道,自2003年以来,美国国内外的生物实验室发生数百起人类意外接触致病微生物的事故。

    “我们也很想知道,对于以上的重重疑云,美方何时给国际社会一个合理的解释?”,汪文斌说,“但令人遗憾的是,美方至今没有对此做出正面的回应,不知道他们有什么难言之隐。我们再次呼吁美方本着开放透明合作的态度,认真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

    此前,耿直哥与多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海外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封中英文公开信,呼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实验室。

    在这封信中,我们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肺炎这场肆虐全球的可怕疫情,不仅令上亿人染病,更夺走了数百万条生命。因此,如何预防下一场大疫情的到来,是目前正在召开的第74届世界卫生大会的重点议题之一。

    之后,我们在信中提到,为了预防下一场疫情的到来,那些从事研究危险的病毒乃至生化武器的实验室,应该被世界卫生大会重点关注——而美国军方的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则最令我们担忧,因为这里存放着存放着全世界最致命也最具传染性的病毒,比如埃博拉、天花、还有SARS病毒,MERS病毒以及如今的新冠病毒。

    我们还进一步指出,德特里克堡实验室有着令人担忧的安全记录。比如,在此次新冠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秋季,大量欧美媒体的报道就显示该实验室因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有病毒泄露的风险,被暂时关闭。从当时《纽约时报》这家美国媒体的报道来看,这一隐患还恰恰出在涉及埃博拉、天花等危险病毒的研究上。

    更让我们无法理解的是,美国疾控中心却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透露此事的真相。美国媒体后续也并没有在追尾德特里克堡的问题,反而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不断将疫情栽赃给中国的武汉病毒所。

    我们还发现,美国的德特里克堡实验室里存放的埃博拉和新冠病毒,目前其实都源头不明,而这也导致网络上一直存在着不少认为这两种病毒来自美军这一生化武器实验室的说法。可面对这些说法,美国却从没有流露出愿意公开实验室以供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独立调查人员检查的意愿。而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专家团来武汉进行溯源研究。

    我们因此认为,美方种种遮遮掩掩和转移矛盾的行为,以及德特里克堡令人担忧的安全记录,让我们这些中国老百姓非常担忧,并由此呼吁世界卫生大会要求美国开放德特里克堡实验室,给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球科学家进行调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长江首城宜宾:向“绿”而行 “储”类拔萃 长江首城宜宾:向“绿”而行 “储”类拔萃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